玫瑰園(新機場核心)計劃

香港1962年起沿用的啟德國際機場,在1970年代末期已有飽和的趨勢,尤其是由於接近民居、無法24小時運作及擴建困難等問題,搬遷已刻不容緩,1980年代港府一直猶豫的,在於造價太高的問題。但大陸1989年發生六四事件引起港人對香港回歸的信心危機,時任港督衛奕信爵士隨即在是年10月11日發表的施政報告中,宣佈興建新機場及相關配套設施,即後來被稱為「玫瑰園計劃」的新機場核心十大工程,以穩定市民信心。

計劃以當日造價計算,達到2000億港元,引起北京中央擔心造價過高,影響未來特區政府的財政儲備,表達強烈不滿,計劃乃須進行多次修改,包括將青馬大橋主塔之間的距離縮短,以降低成本,最後並在與北京和倫敦關係均密切的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富商徐展堂(1993年晉升為政協常委)等人的斡旋下,英國首相馬卓安1991年9月親赴北京,並於3日與中國國務院總李鵬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簽署《關於香港新機場建設及有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Concer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Airport in Hong Kong and Related Questions),主要申明:

工程啟動,新機場原訂於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落成,部分核心工程也如期在回歸前通行,像全球最長的行車鐵路雙用懸索吊橋青馬大橋,連同青嶼幹線其餘部分,1997年4月27日開幕,前英首相戴卓爾夫人還親臨主持開幕儀式。但其餘部分核心工程尤其是機場主體部分,最終延遲至1998年才啟用。

整個計劃建築工程歷時8年,耗資1,553億港元,是香港史上最具規模及耗資最大的一份基礎建設發展計劃之一。但由於這項基建計劃龐大,促使北京中央擔心英國撤出殖民地前採取一貫的搜挖財富,乃在簽署有關諒解備忘時,要求港府預算預留給特區政府的財政儲備,從原本的50億大幅提高至250億之餘,1995年時任中英聯合聯絡小組中方代表的港澳辦副主任陳佐洱更面斥英方代表鄺其志,指摘港英政府的福利開支過高,將使香港市民「車毀人亡」。

結果卻正由於玫瑰園計劃的大幅投資,刺激市場信心,加上中英雙方限制撥出土地的數量,使資本持續流向樓股市,大幅增加港府回歸前的收入,最終回歸後特區政府獲移交的財政儲備,達到4575億港元之譜。

詳情
 
時間軸
 
相關人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