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郊野公園建屋爭議

踏入2017年,香港住屋問題嚴峻已不是新鮮熱話,這燙手山芋隨政府換屆變得愈來愈滾燙,政府5月17日宣佈邀請房協就位於元朗大欖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和沙田水泉澳邨馬鞍山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兩幅土地進行技術及生態硏究,評估發展可行性,研究範圍涉及超過40公頃郊野公園用地。特首梁振英表示,事前已跟候任特首林鄭月娥商量,同意香港土地不足,需要找方法舒緩公屋輪候時間,要不失時機工作。

房協回應指研究應施政報告的建議,解釋研究針對郊野公園內小量生態價值不高、公眾享用價值較低、位於邊陲地帶的土地,發展公營房屋及非牟利老人院用途的可行性,最快在3個月後招標,預計2019年完成評估報告。

消息一出即引起熱議,做法挑起兩極評價,多個環保團體狠批政府未積極發展棕地等閒置土地便繞過立法會諮詢硬推郊野公園開發,研究必須叫停。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憂慮,政府藉房協發展郊野公園邊界,便可長驅直入,缺口一旦打開,日後整個郊野公園都可能變成政府的土地儲備,予取予攜。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委員會委員文志森批評政府行事倉促,完全沒有將研究呈上委員會討論。

長春社批評梁振英再度刻意將郊野公園和房屋問題對立,把發展郊野公園合理化,重申郊野公園是港人紓緩壓力的地方,貿然開發會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立下不良先例。大部分郊野公園位於山地斜坡,缺乏配套設施,用作發展並不符合成本效益,亦會影響公園結構。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亦稱,政府應該考慮優先發展現有的1,200公頃棕地。

研究獲官員和建制派護航,發展局長馬紹祥表示未經立法會審批直接邀請房協進行研究,皆因房協過去曾替政府做過很多房屋政策上的實驗,探討向基層市民提供房屋的不同形式;環境局長黃錦星指出,長遠以來郊野公園的面積只會愈來愈大,毋需過分憂慮,評論選址是否合適是言之過早。建制派稱郊野公園邊陲建屋在社會上有爭議,要有廣泛諮詢。

此舉被視為梁振英卸任前的最後動作,這個想法早已潛伏在2012年他參選行政長官的競選政綱之中,當時他沒有把話說死,表示會將生態保育、綠化地帶、鄉郊地方等用地融合成有特色的鄉郊發展模式。伏線於2013年9月冒頭,時任發展局局長陳茂波發表「凝聚共識,覓地建屋」文章,提出開發郊野公園的問題,但當時社會反應已非常大,相關推行工作不多。曾為梁振英撰寫環保政綱的前天文台長林超英更斥想法形同「思想癌細胞」,擁有40%鄉郊土地是香港驕人的特色,開發是自毀長城。

討論於2015年再度掀起,身為前長策會成員和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成員的「梁粉」劉炳章建議重新檢視並訂立郊野公園界線,同年,劉炳章任理事的團結香港基金發表報告,建議再度審視郊野公園的生態價值,決定是否需要修改郊野公園的覆蓋範圍,從而考慮發展小部分公園土地,梁振英更以魚與熊掌形容郊野地區和發展用地不可兼得。

梁振英在當選特首4年後(2016年)重提發展郊野公園用地,表示若通過議案發展一些「不能開發、神聖不可侵犯」的土地,保證會以成本價出售於該地興建的房屋,希望社會重新考慮長遠房屋規劃;任期屆滿前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更單刀直入,考慮開發郊野公園,用於興建公屋和老人院,表明郊野公園面積應可加可減。有分析認為,發展郊野用地是梁振英的「最後心願」,就算卸任在即,若通過研究,下屆政府亦要接手繼續發展。

鄉郊用地發展尚未有定案,但無論是否確定開發,現狀是社會對開發郊野公園土地仍未達共識,未經諮詢強推研究,政策程序欠透明度,只會遇到更大阻力。

時間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