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報道深度新聞

自殺生還學生的自白:最大原因是學業和家庭

︳記者、攝影:崔嘉兒  ︳

「導致我自殺最大的原因是學業和家庭問題。」

2014年10月一個晚上,重讀中五的明仔(化名),補課結束後離校回家。經過學校附近一條行人天橋時,他一躍而下……也許只差半秒,就會被駛經的巴士輾過,最後他受傷送院。

根據防止自殺委員會的報告,在2013/14至2015/16的3個學年中,共有38名中、小學生,及33名大專學生自殺死亡,合共71人。有傳媒統計,單單在2017年上半年,自殺死亡的學生就有17人。但明仔的個案,正揭示官方數字無法反映的事實:還有數目不明的學生,因為學習壓力和家庭因素等原因選擇輕生但「求死不得」。有學者呼籲改變目前的教育制度和教育風氣,推廣「正向教育」,並多給予學生關心和愛護,以減少學生自殺數字。

學業家庭壓力  萌生輕生念頭

明仔現在就讀學士學位課程的二年級。4年前,即2013年,讀中五的明仔因自覺能力不逮,未能應付中學文憑考試,所以主動選擇重讀中五。可惜重讀中五的學習壓力仍未能減輕。升上中六,壓力更有增無減。2014年10月一個晚上,他在學校附近的行人天橋一躍而下,跌在一輛巴士的車頂上,送院搶救後能保住性命。事隔約兩年半後,他身心已經康復,並不介意講述當時的情況。

他表示,早在跳天橋的兩年前,已經有自殺的念頭。他曾自殘,不過傷勢不是太嚴重。他間中會不想上課,又沒有食慾。他當時求診中醫,可惜效用不大。他說:「導致我自殺最大的原因是學業和家庭問題。」

明仔就讀的學校是一所地區名校,校方要求學生由中四開始放學後必須參與補課,部分學生甚至需要留校至晚上9時才能回家。校方的做法無疑是希望學生能在公開考試取得好成績,但亦為學生增添壓力。他指當時為準備文憑試,既有校內補課,又有校外補習,令他感到壓力甚大,「沒有喘息的空間」。

除學習為明仔帶來負能量外,家庭也成為他的困擾之一。明仔家中有兩個哥哥,他排行第三,可惜身為孻仔的他並沒有受到家人的寵愛。他一家人經常為小事口角,每天都家嘈屋閉,家人之間甚少有交流及聊天的機會。因家庭未能為明仔帶來溫暖,所以他自殺的念頭也隨之加劇。

自殺當天,他如常上課,沒有人察覺到明仔有任何異樣。到晚上下課,走經學校附近的行人天橋,見附近沒有人流,他便把心一橫從天橋跳下。他指當時完全沒有想過要放棄自殺的念頭,滿腦子都是負面想法,既有家庭和學習的不快和壓力,又有愛情方面的失意。「當時我看整個世界都是灰色,想什麼都是負面。」明仔那一刻覺得人生已經沒有意義,只想到倒不如了結生命。

自殺不遂  險入精神病院

入院接受近兩星期的治療後,明仔便出院回家;但他表示,「因為一個轉捩點所以我很快出院。」明仔口中的轉捩點是指住在醫院的經歷。他指留院治療時,有一天,一名醫院的職員說他只有兩個選擇:一是自願進入精神病院,二是由法官判入精神病院。當時明仔心灰意冷,認為自己沒有別的選擇,最終只會在精神病院渡過餘生。可是,明仔的二哥突然闖入病房,告訴他可以選擇跟隨家人回家,不用住在精神病院。明仔事後認為醫院職員誤導他,並沒有給他選擇權。

醫院管理局接受記者查詢時回應指,他們是經過醫生的評估,才會安排病人入住醫管局轄下的精神病院,並會要求病人簽署的一份自願入院證明書。不過,院方沒有正面回應在處理明仔個案時是否存有誤導成份。

校方得悉有學生自殺後,採取了緊急應變措施。明仔重返校園時,校方為他安排駐校社工輔導,老師和同學都變得非常遷就他。不過,面對同學和老師突如其來的改變,他反而不適應。他又指社工的輔導沒有作用,因為社工只是每天重複問他吃過什麼和心情如何,沒有輔導成份,所以明仔並不相信社工。

家長希望子女成才是對的,不過也要因材施教,不可用太寬鬆或太嚴格的管教方式來教育子女。明仔自殺不遂出院後,和家人的關係並沒有變好,依舊像以前一樣,沒有和家人談話。因家庭關係不和睦,明仔升讀大學後開始搬到宿舍住,一住就是兩年,也甚少回家。

對於某些抗逆能力較低的學生來說,家人的溝通和關愛至關重要。若長期漠不關心、疏忽大意,一旦悲劇發生,或會抱恨終身。

9年前,即2008年,曾當選「再生勇士」的26歲失聰女子李菁,疑因無法承受長期的學習、工作和歧視壓力,自殺身亡。她自殺前在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出任兼任初級研究助理。李菁的爸爸李光興表示,自己直至現在也未能完全接受這個噩耗,每日活在自責之中。

李光興有三名女兒,李菁是他的二女。他指他倆的關係時好時壞。李光興來港初期,因為工作,把李菁帶回內地由親戚照顧,但因一次高燒導聽覺受損。他自覺間接導致二女兒失聰,對她有虧欠,所以在她小時候非常疼愛她,希望能培育她成才。李菁沒有讓父親失望,在中學會考考得佳績,被傳媒稱為「聾人狀元」。不過,李光興非常自責,認為如能及早知道女兒患上抑鬱症,也許不會導致這個結果。

識別抑鬱症徵狀  及早求醫

女兒過世後的一年間,李光興出現失眠的症狀,半夜經常出冷汗和不停哭,也有過自殺的念頭。不過,站在窗邊一刻,覺得不能再讓家人傷心多一次,於是向社會福利署求助,希望得到幫助。可是社署職員却叫他登記,至少等候兩星期才有人協助他。最後他致電給時任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的張建宗求助,張建宗安排兩名社工勸他向醫生求診。經過一段時間的藥物治療,李光興的失眠情況逐漸有好轉。他發現自己患的是抑鬱症後,便更加自責當年對這個病一無所知。

對於女兒在遺書中說曾求助於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並接受治療,但不怎奏效,李光興對此至今仍有怒氣,指該會沒有防止人自殺。

面對現時眾多學生因各種原因自殺,李光興認為,父母可以多留意子女的近況,或許可以阻止他們自殺。他指父母可以了解子女是否正在承受壓力,並留意他們有沒有抑鬱症的徵狀(見表)。假如有,便要盡量開解他們和向醫生求診。他認為小朋友承受的壓力有時是源自父母的期望、批評或任何說話,所以家長應該了解子女的內心世界。

李光興呼籲家長留意子女有沒有抑鬱病的徵狀

                                                                抑鬱症徵狀

感受 行為
  • 情緒低落或感到悲傷
  • 絕望無助
  • 空虛
  • 自尊感低落
  • 容易落淚
  • 感到內疚/一無是處
  • 煩躁不安
  • 對大部分活動失去興趣或樂趣
  • 經常想到死亡,經常有自殺的想法
  • 在學校未能有效 完成工作
  • 不願接觸家人朋友
  • 依賴酒精及鎮靜劑
  • 不做往常喜歡的活動
  • 思考或集中能力變差/難以作出決定
  • 心理及行為上變得躁動不安,遲鈍呆滯
思維 身體狀況
  • 「我是失敗者。」
  • 「這是我的過錯。」
  • 「從沒有好事發生在我身上。」
  • 「我一無是處。」
  • 「生存沒有意義。」
  • 「沒有我其他人會更好。」
  • 疲倦或缺乏活力
  • 生病及疲憊不堪
  • 頭痛及肌肉疼痛
  • 腹痛
  • 睡眠習慣改變:失眠或嗜睡
  • 食慾不振或食慾改變
  • 體重明顯下降或增加

(資料來源:教育局《識別、支援及轉介有自殺行為的學生學校資源手冊》)

推廣正向教育  多給予關愛

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陳自強博士表示,學生自殺的原因有4個,分別是學習壓力、家庭關係、人際關係及精神健康。他認為,成年人不應把自己的價值觀加諸於子女身上,當他們告訴子女未能入名校、讀大學等同垃圾時,子女容易因認為沒有別的出路而選擇自殺。他分析自殺者都是長期受精神困擾,自殺的念頭是日積月累,並非一刻的想法。

他指出,現時的教育制度存有很大的問題,需要作出改變。而現今的教育風氣偏向惡性競爭,會給予學生很大的壓力,容易產生自卑感,以及歪曲價值觀,所以應該推廣「正向教育」,培育及增加學生的正面情緒、投入感、成就感,讓他們的人生變得有意義,精神健康變好,及增加正能量,這可減少學生因學業壓力而引起的自殺個案。

陳自強多次強調社會需要關愛,家長和教師都應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愛、支持及鼓勵。家長亦應多聆聽子女的意見和心事,讓他們知道身邊有滿滿的愛,不要輕易選擇自殺。

陳自強博士促請教育界推廣「正向教育」

改變心態  「盡力就夠」

明仔當初是因為學業壓力大和惡劣的家庭關係而決定自殺,雖然大命活過來後,但與家人的關係未見改善;不過,他對學業的心態已經徹底改變。他現時不會再太在意自己的成績,常告訴自己:「我盡力就夠。」現在,他的成績令人鼓舞,GPA接近3.5。

明仔的生活態度亦比以往積極很多,他笑說:「我大命不死,或者上天已為我安排。」也許心態改變後,讓自己不再處於長期精神繃緊的狀態,成績自然提升。「命裏有時終須有」這句更成為明仔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