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教中爭議



香港政府於1999年在《香港學校課程的整體檢視報告》提出,要在中文課中加入普通話課程,並以使用普通話教授中文課(普教中)為長遠目標。

公營機構香港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一直致力協助推動兩文三語,當中包括推動普教中。2006年語常會推出資助計劃,資助本地中文科老師到內地修讀普通話課程。語常會更於2008年撥款2.25億港元,推出《協助香港中、小學推行「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計劃》。

支持普教中的人士認為,普教中可以提升學生對普通話的聽寫能力,增強漢語語感;而且普通話的口語與書面語接近,有助提升寫作能力。長遠而言,提升學生的普通話能力可以加強與內地的有效溝通,有利經濟發展。在政治層面上,普通話是中國的官方用語,普教中可以令普通話在香港更為普及,有助推動中港融合。

不過,至今仍未有確實研究調查證明普教中可以改善學生的中文能力。語常會2003年的一份報告當中更顯示,用普通話學習中國語文課的學生,與用廣東話學習的學生語文能力並無明顯分別,甚至有部分以廣東話學習中文科的學生學習表現較佳。

有很多聲音直指普教中令學童混淆語音及詞彙,且使用非母語教學會影響教學質素及學生的吸收能力,長遠來看,普教中甚至可能間接破壞粵語的承傳,許多人都擔心推動普教中會導致部分學校禁止學生使用廣東話,影響香港的語言生態及粵語文化。有反對普教中的人士認為,要學生學好普通話可以增設甚至加強普通話課,強推普教中的本質與國民教育一樣,是利用學校使中港兩地語言漸漸統一,變相強行同化香港。

時間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