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傘運動後的六四



香港2014年發生的兩傘運動後,政治生態歪變,不少港人尤其是年輕世代,對於中國大陸的一切,都帶著高度的負面情緒。而這股情緒,甚至延燒至對於支聯會的態度,質疑支聯會自成立以來每年舉辦的燭光晚會,行禮如儀,毫無作為,高喊出的口號「平反八九民運、追究屠城責任、結束一黨專政、建設民主中國」,喊了25年,原地踏步,不思進取,與社會氛圍,早已脫節。

尤其是所謂的「建設民主中國」,對於經歷六四一代,中國沒有民主,香港便不可能有民主。但對這批年輕世代,香港民主尚未爭取成功,中國民主,於我何干?

港人是否有「建設民主中國」的義務?一時之間,成為社會激烈辯論的議題。

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學聯)在1989年的北京民運中,積極投入,並動員了一批活躍於政壇的中生代,包括時任支聯會副主席蔡耀昌,而直至2014年在維園舉行的25周年燭光晚會,學聯一直是主力的參與者。可是若說1989年的六四帶給一代港人重大的政治洗禮,兩傘運動則是25年後對另一世代的更大洗禮。

結果,學聯在2015年4月首次宣布不會以學聯名義參與維園舉行的燭光晚會,雖然有個別學院仍然參與,然而每年提早周日舉辦的遊行,竟也出現「本土」團體鬧場的事件。種種跡象,標誌著六四在香港,正進入重要拐點。

看在北京中央眼中,香港每年這一幕,或許忐忑不暢,但當2013年一批被視為激進民主派的人士在尖沙嘴海傍另起爐灶,到2015年學聯以反對支聯會每年在 燭光晚會中高叫「建設民主中國」口號為由,拒絕再行參與26週年的燭光晚會,反映原本纏綿在香港社會那份中國心的微妙變化,北京中央或許更是點滴在心頭。

時間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