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起動

全國兩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政協會議)在3月13日落幕,中央對香港的政策著墨沒有太多,總理李克強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計劃,配合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背景發展,粵港澳融合再有新發展。總理李克強指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

早於2009年,廣東、深圳在制訂「十三五規劃」時,明確表示要「攜手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習近平任中央港澳工作協調領導小組組長期間,中央批準《珠江三角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提出將與港澳合作相關納入規劃。其後,廣東分別與香港、澳門簽署《粵港合作框架協議》和《粵澳合作框架協議》,提出建立世界級大珠三角都市群的目標。

「灣區」指多用於沿海分布的眾多港口城市和城鎮所構成的「集群」,衍生的經濟形態被稱為「灣區經濟」,是國際級城市群協同發展的共同趨勢。如總人口超過760萬的美國三藩市灣區,加洲北部的大都會,除了旅遊勝地外也是世界高科技研發中心,擁有全美第二多的世界五百強企業,也是美國西岸重要的金融中心。日本東京灣區則是世界上第一個主要依靠人工規劃的灣區,以製造業、重化工業為主,產值佔4成GDP。

粵港澳大灣區在2015年GDP是11.2萬億港元(約1.4萬億美元),是三藩市灣區的兩倍,東京灣區2/3 。大灣區主要發展創新科技和創業,因為灣區人口達6000萬,GDP總共超過8萬億人民幣,建立起龐大市場,內地、澳門和香港三地頻繁交往,可以為香港創業者提供機遇。另外,粵港澳銀行業總資達42.7萬億元,超越江浙滬「長三角」一成,對金融發展有利。跨國公司Mckinsey預測,珠三角和香港的整體銀行在2025年盈利可達到1.44億元,將超越東京、紐約成全球最高地區。

國家商務部發展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如:前海、橫琴,加強廣東與港澳的合作。隨住港珠澳大橋快將建成,粵港澳三地產業交流進一步增加,加上香港近年規劃大型基建項目,對未來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創造合作空間。香港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的前端,絕對可以擔當主導角色,擁有完善法制和獨有的文化,發揮「一國兩制」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指的是由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9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形成的城市群,城內約1億人口,面積5.6萬多平方公里,2016年GDP總值9.35萬億元,對外貿易總額近12萬元。從人口規模到經濟規模,都幾乎等於歐洲一個大型國家的規模。

粵港已經經歷了2次合作,分別是1978年的改革開放時期,及2003年與內地簽署「CEPA」協議。兩次合作,粵港經濟互相帶動,成績有目共睹,這次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將是粵港之間第3次合作,且中央規劃之意,是要將該區域打造成為中國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高地,而此灣區內各大城鎮有巨大的互補性,像香港作為金融中心,深圳是創新科技中心,廣州則是傳統商貿中心,澳門則為國際級旅遊休閒中心,加上佛山和東莞、中山等地都有堅實製造業基礎,區內各城市各壇勝場,可透過互補不足,互利共贏建設大灣區,全面提升粵港澳三地的國際競爭力,也可說是粵港澳三地合作的再深化。

 

時間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