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委會民主300+



民主派在2016年底舉行的選委會選舉,打出「民主300+」跨界別陣營聯合參選,連同27名立法會議員當然選委(原本本屆議會內30名非建制減去已被DQ的梁頌恒和游蕙禎後,再減去未被歸為民主派的非建制醫學界代表陳沛然),成功突圍取得至少325個席位,在1200名委員組成的選舉委員會中,佔超過1/4席位,票源流向對下任特首選舉舉足輕重,肯定也影響到北京中央對下屆特首人選的權衡和操盤過程。

「民主 300+」選舉後1週內便召開會議,達成共識,對下屆特首的提名及投票會分開處理,也在談及政改立場時字眼上稍作微調,由之前要求特首參選人要「推翻」或「反對」人大8‧31,變成「爭取在人大8‧31決定外的真普選」。

部分策略取得共識,然而是否綑綁所有成員作同一提名或投票,卻無法達成一致意見。畢竟這次選委選舉雖然獲得回歸以來最亮麗的佳績,卻不像過去有民主派特首候選人作為共主,凝聚民主派選委的票源。

不但選委會中的民主派核心各持不同意見,「民主300+」正式成形後,網上有關民主派選委應如何投票的討論,也是滔滔不絕,意見分歧。

除了有人堅持投白票,以道德高地表態否定小圈子選舉的立場外,有重量級前立法會議員表示「不排除」派人上場角力,但也有不少聲音認為應在建制派候選人中,選擇the lesser of the two evils(兩害取其輕),扮演以關鍵票數「造王」的姿態。

但也有大力反對以「造王」為目標的建議,認為這不但不道德,且無法打破特首選舉被操控的宿命。法律界前立法會議員吳靄儀便以上述兩大理由,提出民主派選委發動公民提名,若符合資格獲公民推薦的多於一名,便採取公民投票決定的機制,一方面培養公民對制度的重視,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公民提名,打破中央的疾言厲色!

講道德?堅守原則?還是重謀略?「民主300+」有著不可忽略的力量,可是在道德、原則和策略之間,尚待充分整合,北京中央在選委會選舉後也馬上著手蒐集每一位新臉孔的個人資料「做工作」,個別特首候選人雖然罕有地戮力與這批委員磋談,但「民主300+」在2017年特首選舉將展現力量,還是各有算盤?這將決定「民主300+」是否能在香港政治發展史上寫下重要一頁。

延伸閱讀:

第5屆2017特首選舉起跑

梁振英部署連任行政長官

特首選委會2016年選舉

梁振英宣布放棄連任

時間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