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談浮生編輯推介觀點

【伴談浮生】飲管中窺豹:環保資本主義

 文:奪命書生

近來世界各地都吹起「走塑」風,大至由政府制定禁止餐廳派發塑膠餐具的政策、全球化快餐集團逢星期一不主動派飲管,小至茶餐廳向外賣客人收取塑膠餐盒額外費用。眾多塑膠餐具的替代品中,飲管算是後起之秀。以不銹鋼、竹、甚至玻璃原料製作的循環再用飲管,在年青人及環保份子中大行其道。說實話,這些飲管用起來,就像日劇《為食神探》中,主角隨身攜帶、用來品嚐案發現場食物時,亮出的那雙筷子,實在有點尷尬。再者,社會仍未形成自攜飲管的文化,而每次用完都需要清洗,始終不方便。有些連鎖快餐店或鑽研者為了減少使用塑膠,同時為顧客提供飲管,研究出以食材、植物纖維等有機材料製成的一次性飲管。雖然有機一次性飲管不及循環再用飲管般耐用,但他們都可自然分解、不造成污染,有些更可被食用,不單方便顧客,更為環保出一分力。

在此,我有一假設:有機一次性飲管比循環再用飲管更符合環保及資本主義的運作,最終,當環保及資本主義兩者的利益及需要重疊時,環保資本主義就會出現。

為何有如此說法?有機一次性飲管有一點決定性關鍵,是循環再用飲管無法做到的,那就是「即用即棄(/食)的消耗性」。從「即用即棄(/食)的消耗性」中,又可以拆分為「即用」及「即棄(/食)」兩點。首先從「即用」講。所謂的「即用」,是指「可讓大眾購買、消費及使用的」。你可能會問:不論有機一次性飲管,還是循環再用飲管,都可以讓消費者隨時在飲品店中售買,兩者在「即用」中有甚麼分別?最大的分別在於消費的數量。每一杯飲品代表一次有機一次性飲管的消費,這情況與現時的塑膠飲管無異。若計算循環再用飲管的消費,恐怕除了第一次購買外,消費者非得用上幾百,甚至上千次,才出現折損,需要買第二支。而有機一次性飲管的厲害之處,不單是「即用」、方便,更是將原本塑膠飲管的隱藏消費,以一定金額展現大眾跟前。消費者可選擇「加錢」,購買象徵環保的有機一次性飲管,有誰會介意頂著光環喝Cappuccino這就是資本主義的好典範:促進更多資產交易、消費。無疑,因環保之名,在每次的飲品交易上,添上一項看似微不足道的交易金額,是最能符合資本家逐利的本色。很可惜,循環再用飲管不能添加如此頻密的額外交易,它背後提倡節約消費的理念,反倒像危害資本主義的毒藥。

而「即棄(/食)」方面,不論是以大米、木薯或甘蔗渣製成的有機一次性飲管,不但一方面刺激了原材料供應及製作、為大眾添加新消費項目,另一方面,卻不會在製作及消費過程增添「負面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y)(當然,若非採用有機種植或應用其他產生額外污染的方法,則另當別論)。資本主義可以在進行更多環保交易的同時,不會造成環境污染,而成為備受抨擊的對象。「即棄(/食)」的有機一次性飲管能夠在自然中分解,撇除因過程生產及消費而造成超出自然承受程度的污染,它能夠將環保及資本主義的利害關係調成一致。循環再用飲管,卻因為其材料過於耐用,自然難以在短時間內分解,有可能會造成如環保袋式的污染,而其消費也極之有限、不如有機一次性飲管般頻密。研發「食塑」酵素,作為不會增加一般消費的方法,可能更環保。

回應主題,「環保」資本主義本身是否「環保的」?基於上述假設及分析,筆者不敢苟同。它頂多是「賣環保(綽頭)」,而不是「行環保」。生產新產品的背後,可能造成的污染,相比於消費者所買到的環保意識,更是九牛一毛。與其一邊消費、一邊假環保,不如節約消費,從源頭減廢,行真環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