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務委員會改革2016



醫務委員會改革討論由來已久,其中1999年「手機醫生」事件曾引起改革呼聲,但最終不了了之。直到2015年底,自由黨張宇人於立法會提出私人草案,建議醫委會非業界成員由4人增至8人,而業界代表則維持24人,令業界與非業界比例則由現時的6:1變成3:1。他希望透過改革,放寬海外就讀醫科的港人回流執業,草案得到不同黨派支持,但業界反彈甚大,認為方案破壞選舉與委任委員1:1比例。

政府之後主動去信張宇人,表示接納其方案。張遂撤回私人草案,認為政府議案比私人草案可更快通過。特首梁振英在2016年《施政報告》正式重提張宇人方案,基本上亦沿用他的建議。《2016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在2016年2月底刊憲,3月提交立法會,但爭議與日俱增。泛民各黨取態曖昧,6位公民黨議員更於二讀表決時出現三種立場,引來另一輪批評。

草案辯論期間,有傳媒揭發,有中國的教育機構已搶閘宣傳可以來香港執業的醫生課程。條例草案最終在社會憂慮「大陸醫生來港」和「政治委任」,加上醫學界議員梁家騮等拉布下,未能趕及在立法會會期結束前通過。《2015年消防(修訂)條例草案》及《私營骨灰安置所條例草案》亦受拉布影響,未及通過。梁家騮曾表示若通過中止待續議案,便能處理兩條無爭議的法案,惟不得要領;政府態度強硬,拒絕調動議程,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更形容,「讓步即縱容『少數人暴政』」;但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則認為,「不能簡單解釋為個別議員無理『拉布』」的結果」。

其實業界原則上不反對增加非業界成員,但認為4名成員均由特首委任會影響專業自主,而且新增的2名業界代表,其實只是將2名醫專代表由委任轉為選舉,但仍然由「小圈子」選舉產生。反對一方憂慮政府可以控制醫委會,影響醫療服務水準。醫學界議員梁家騮提出,委任和選舉產生委員各增加6名(「6+6」方案),非業界與業界比例同樣變成1:3,但委任和選舉產生比例可維持1:1;本身是醫生的郭家麒亦修出3項修正案,包括委任和選舉產生委員各增加4名(「4+4-4」方案,中大、港大、醫管局、醫專委任委員各減一名,改為選舉產生),非業界與業界比例同樣是1:3,但委任和選舉產生比例則變成1:1.2。

《2015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概要

1增加四名委任的業外委員

2增加十名業外審裁顧問

3增加一個初步偵訊委員會

4增加法律顧問,由律政署委任或醫委會招募

5將海外醫生的有限度註冊期由最長1年延至最長3年,實際年期由醫委會按個別情況決定

時間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