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直言直言(dummy)編輯推介

范祖德掌內地財媒「踩鋼線」尋改變

中國《理財周刊》副董事長范祖德,在90年代大學畢業後從事財經記者,2003年前往內地發展媒體業務。回顧廿多年的財經生涯,他認為中港兩地的財經新聞報道方式截然不同,內地始終盛行「有償新聞」。不願為伍的他靠靈活應變,另創商業模式,希望發揮所能,在有限空間之下把實用資訊帶給讀者。

主持、記者:陳欣彤

中港傳媒新聞製作取向不同

范祖德指出,本地媒體著重跟進新聞,讓讀者能接收更多資訊;相反,內地傳媒傾向製作「有償新聞」,「新聞」成為商界的廣告內容。

他強調自己工作的出發點是藉新聞把某些訊息帶給讀者,所屬機構亦無「有償新聞」。他認為,只要媒體成功發掘有盈利的商業模式,便能抵擋經濟壓力,確保記者得到合理薪酬。記者亦不再需要透過「收紅包」以暗地裡為自己加薪,相信媒體的報道方針亦能受惠而改變。

內地收緊新聞尺度  靈活避險求存多年

提及內地的新聞資訊製作方針,范祖德說政府對內容散佈方法愈趨嚴謹,可謂出現大倒退。他指出,「理財」這個財經詞彙在內地已成敏感字眼,因當局認為理財產品,應該由政府提供,而非由私人企業插手。他舉例指,較早前某日「A股」大跌,當局隨即發信予內地所有基金和媒體,要求盡快入市「托市」。

范祖德指,自身價值與內地政府就編採方針施壓起衝突,當政府強烈要求傳媒執行某些指令,唯有盡量閃避應對,更苦笑「其實好辛苦」。但他補充,在制肘之中有助發揮創意,反而取得另一種滿足感。

他說內地不少新聞同業均不喜歡受制的環境,各有對策,雖然充滿風險,但傳媒人都希望在自己的範疇盡力,避免當局主導一切。他再舉例指出,近日內地股市表面上充斥利好消息,但其實傳媒早被要求把壞消息寫成無關痛癢的事。范祖德坦言,曾經為未能向公眾直接揭露市場暗藏的危機,質疑自己不稱職。

現著重財經培訓「做得幾多得幾多」

對於內地財經市場的後續發展,例如會轉趨開放或更倒退,范祖德表明難以看清怎樣演變。現階段他只希望透過游走商界舉辦財經培訓課程,以生活化的方式灌輸經濟學相關概念,讓銀行經理及投資部門等財經業界人員,加深了解財經細節,推動各人在自己的範疇內發揮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