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生活文藝欄

我的港想(交通篇)

作者:李淳淳

作為交換生的我來到香港已有四個多月,對於大部分人眼裡這座快節奏、高速化發展的國際化都市,我漸漸發覺,香港,不僅是一座你可以真實觸摸時代尖端潮流的摩登之城,更是一處有溫度和情懷的地方。在香港,我看到了很多⋯⋯它的交通是這樣的——不止於腳下,更行與心中!

首先是港鐵,香港地鐵給我最大的感受真的不是“鐵包肉”,而是暖心和高效。作為城市交通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港鐵承擔了香港本地很大程度上的交通壓力,在工作日的下午六七時,你絕對可以在港鐵里感受到一番人山人海,但儘管再擁擠,人們都能夠非常有秩序地排好隊,先下後上,當叮叮聲響起後,上不去的人自然會退出來;高峰時段的港鐵到達頻率非常高,因此也很大程度上能夠保證港鐵即使在高峰人流的情況下仍然能夠運行得井井有序。港鐵的廣播特別設定了一些明星和知名人士的廣播聲,每個地鐵站名的背景牆顏色和字體設計都不一樣,這使乘客在乘車過程中也會收穫不同的聽覺與視覺體驗。同時,港鐵還十分具有“人情味”,我有一位同樣在香港讀書的內地生朋友,有一次在港鐵裡突然腹痛不止,一時找不到廁所的她選擇求助於港鐵工作人員,最後他們迅速貼心給予我朋友全程幫助。當朋友和我訴說此事時,我在她中眼看到了一種光亮。

而談到高效,當你置身港鐵時,會驚訝於巧妙便捷的站內換乘設計,“面對面換乘”這在某程度上就反映出一個城市的基建設施效率最大化,大部分人流前往的線路在“面對面”(即同層就可換乘),較少人流前往的線路則被安排到了另一個地面層。這種“面對面換乘”在很大程度上舒緩了地鐵站內上下班高峰期時間段內的人流擁擠和緊張。

其次就是這裡的巴士。香港巴士分為大巴和小巴,無論哪一種,車上每個位置都設有獨立安全帶裝置。小巴載滿即走並且座位較少,而大巴位置較多,雙層大巴更能承載足夠的客流量,當上車人數比較多的時候,車內的人會有序由樓梯走到上層位置以為下層提供充足的載客空間。令我感受最深的是,大巴內都設有依靠輪椅人士的專用位置,位置上還有安全固定設備,當遇到有使用輪椅的老人或者行動不方便人士時,巴士司機都會停車從位置上下來,降下前門的斜坡助行板,需要時會將輪胎放氣,以幫助這些不便人士能夠順利上車,待到下車時仍是如此。而當遇到這種情況時,車外等著上車的人都會井然有序地排隊等待。

除了港鐵和巴士,還有叮叮車,“叮叮車”可謂是這座城市裡流動的一個歷史符號,雖然從交通工具的角度來說,它比不上港鐵的便捷和巴士的高效,卻仍然獲得了大批本土港民甚至外地遊客的青睞。或許,當你想放慢腳步和眼前的目光,細細品味這座城市其獨有味道和風韻的時候,不妨搭一次香港的叮叮車,緩緩地欣賞遍這裡的大街小道,感受一次這座城市的歷史發展和風雲變遷。

乘次地鐵、坐回巴士、搭過叮叮,或許就能帶你在行於腳下之時,體味一次香港的情懷和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