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

西九國寶展館爭論的誤區

許平分享

 

文化藝術博物館的項目計劃 ,最忌有三點 : 第一是無知 , 其二政治化 ,三是迷信並由此而引出亂七八糟的論述。 我說的當然就是西九項目引入故宮國寶展品這事情。 網上面書的獨派噴子撩事鬥非污言穢語 ,就讓他們繼續自暴其醜好了 。

 
歷史上無數事情的經驗表明 ,無知和迷信都會造成很大罪惡 ,而政治化的行為又總會基於這兩點基礎去任意妄為的。 阿富汗的塔利班在當年出動大砲去轟毀一個千年歷史的壁畫佛像, 固然極端得來很罪過 。但陳淑莊之流是五十步與一百步之間而已。

 
現在竟然連風水佬都出來群起大談所謂分龍的不好徵兆。意思是說西九故宮是將北京故宮分條龍來香港 ,就會什麼獨立的一大堆想當然。 我就想問這幾位堪輿大家 : 你們何曾見過什麼龍呀 ? 擺放文物國寶就會分龍? 怎分法 ? 風水佬的尋龍點穴捉蟲有之。 曾國藩的家書其中說得好, 子孫在個人知書達禮學習堅毅勤奮, 不要去搞那些風水地輿, 否則就會沒完沒了真假遺囑什麼的。

 
讓我先說台灣的故宮博物院 。風水佬斷估的說 : 國民黨政府在1948年49年 ,將一大批國寶文物遷移台北 。 他們認為這是分龍的第一次 , 造成今天的所謂獨立走向 。其實北京故宮的國寶文物出宮, 前後有四次 。政府行動的第一次在三十年代 ,國民政府為了逃避北京會淪陷日軍令故宮文物遭洗劫 ,在三十年代的遷移行動有兩次 ,裏面有很多都是國寶級的精品。 到了40年代也有兩次。 現時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展品只是少部分。

 
台北故宮博物院,在馬英九年代已開展很大計劃, 比原先的台北故宮擴大三倍, 要建設成一個亞洲最大的文化藝術博物中心。 可以肯定這是一個很龐大的旅遊文化項目。 他們對文物收藏保全做得很好。 四年前台北故宮博物院與香港城市大學有個合作計劃, 專門請來館長在城大做了一個報告, 我很榮幸獲得校長邀請也去學習了 。當中在談到台北故宮在當地的現代化工作, 並非停留於展示文物 ,也做了很多電子網絡化的工作, 計劃將故宮的國寶文物走向社會 ,走向大學 ,走向教育機構和社區。

 
我把專家權威報告的意見提供出來分享, 就是想要說明 : 拉扯胡混的迷信就是最大的造假 ; 其次對博物院館的工作尤其國家級, 懂就懂不要裝懂。 館內所展所藏, 有五六千年以前的先民用品 ,三四千年前的青銅器 ,到二千年前的武器, 以及後來王羲之的三希堂法帖複製 ,清明上河圖 ,黃公望的富春山圖, 以至近代精品。 風水佬說故宮所藏為明清之後的東西, 真是無知最無敵。

筆者每次外遊都會到博物院館, 到哪些地方我都會抱著一個對文化藝術謙虛崇敬之心。 大家就這麼想吧 ,現在我們每個人用著的製造或者創作的成品, 在五十年後一百年後五百年後至一千年後 ,還會有多少可以流傳下來呢 ? 同樣在博物院館看到的東西 ,和他們同年代的很多都消失了 。這個消亡的過程因素很多 ,但是能夠留下來的都極之珍貴 ,充分受到市場的考驗和人民的喜好考驗, 都在充分展示著歷代人的智慧和文化精髓 。這也解釋了我叫讀理科和工科的一對子女都好好修一門東西藝術史。

 
很顯然, 在西九文化區能有固定專門展館,長期展示國寶文物 。這不單是文化藝術意義的旅遊項目, 更是一個向著本地和中外人士長期開放的一個世界級文化藝術教育中心 ,而這個中心就設在將來的西九 。只有完全不懂文化藝術的人才會反對 ,才會對項目亂擲石頭 。對這些我都有著實際體會。

 
先分享一個小經驗 。我收藏有一卷 姑蘇繁華圖的捲軸, 是一幅畫於乾隆年代的畫作 ,當時製作了24年 ,徐楊大師和宮廷畫家花了兩代人的努力 ,把十七世紀乾隆時期蘇州的繁華景象 ,全面刻畫出來 。這個捲軸一鋪開有1225 厘米長 寬35.8厘米,我收藏的當然是一個複製品, 就是利用德國最尖端的技術, 從瀋陽遼寧博物館的原件複製出來。 前年我的一位英國老外親戚來到拜年, 整個下午就是逐格細看這幅畫。

 
他很驚嘆地說 ,他媽媽做校長, 小時候就常常帶他們到倫敦大英博物館看中國的這些東西, 他很驕傲地說幾乎什麼都看過 ,卻沒有看過這麼吸引的, 好就好在很難得的看到17世紀中國蘇州人的所有風貌。

 
博物院肯定是所有創作人啟發思考的最好地方。 很多人會去過巴黎羅浮宮, 我每次去都會花一天去看畫 。少年時,特別喜歡徐悲鴻畫的田橫五百壯士, 愛看畫中人物不同的眼神 ,第一次去巴黎就參觀羅浮宮的文藝復興前後的名畫 ,發覺原來徐悲鴻畫的眼神 ,就來自哪些名畫的筆法, 徐大師在留學法國時,每天都在那裏臨摹了不知多少個下午。

 
貝聿銘的建築藝術是世界級了。 他在羅浮宮廣場, 利用了埃及金字塔模式的一些思考, 就設計了幾個又環保又採光十足又開放的玻璃金字塔的上下進出口, 真是藝高人膽大 ,顯然融入了多元藝術視覺, 完成一個個從不斷觀摩而來的精品 。貝大師的建築設計, 當中有了來自蘇州園林的啟發 ,創意就是傳承和啟後 ,中西文化的整合。

 
上個月我趁出差路過的機會 , 在河南鄭州博物館看了一個上午, 就見著一位有五十歲的大媽 ,很用心地臨摹一幅清代的畫作, 在週一沒有多少人並不妨礙大家。 不要小看這些作用 ,很多大畫家藝術家工藝師及設計 ,就是從四方八面的觀摩學習而來 。香港和中外抱有理性, 並對文化藝術有著謙虛虔敬的人, 都在渴望這樣的一個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