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介觀影感言觀點

《大君主之役》:喪屍情節 耐人尋味

電影《大君主之役》(Overlord)是一部有關二次大戰的戰爭片,但大派頭的戰爭場面不算多,僅見開場一幕。當然,槍戰場面還有的,但不算精彩。但最耐人尋味者乃加插喪屍之情節,「服未」。然而,從喪屍看到故事的背景諾曼地登陸,讓人無限聯想。

美國不少影評以為該片加入喪屍情節,把一部原來A級製作變成一部B觀眾的電影;也許,正正因為喪屍情節過於進取,讓這部題材嚴肅作品,變成不倫不類;也許,說明了成本近四千萬美元作製作,至今票房僅約二千萬美元。也許,隱喻著一種歐美聯盟今天變成一襲同床異夢的故事。

影片名字為《大君主之役》,顧名思義,就是一場二次大戰中歐洲戰場極重要的戰役,大君主之役就是諾曼地登陸的別稱,英文是Operation Overlord,眾王之王的戰役,大家心照不宣。如果有一種次類型的電影,《大君主之役》可算同類的有關二戰作品之一,更可以成為一種類型之分析。然而,這一浪所謂同類作品,似乎都有著一個主題,就是美歐同盟關係,他們均以諾曼地登陸為主戰場。

過去一年多竟有多部電影作品有關於二戰故事,包括《黑暗對峙》(Darkest Hour)(2018)、《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2017)和《編寫美好時光》(Their Finest) (2017);上述三部作品均以鄧寇克(The Battle of Dunkirk)為題材,筆者相信這類型片種之出現,或許隱喻著某種歷史和現世觀點。

敦克爾克行動乃英法聯軍為了保留實力,聯手把主要軍力撤回英國,其近乎神話式的過程,不但成為美談,更重要者是為了諾曼地登陸儲養實力。敦克爾克行動歷時9天,撤回33.8萬人之譜,英軍21.5萬人,法軍約9.5萬人、比利時軍3.3萬人,但這次軍事行動主力不是軍隊,而是800隻民艇。日後反攻德軍之要塞諾曼地,正正位於敦克爾克南端。敦克爾克是最接近英國港口的法國外灘。行動之所以成功,英國民艇固之然重要,但法軍在敦克爾克的灘外之全方位奮力踞守,以阻止德軍瘋狂之進攻,以免德軍策取敦克爾克。法軍在這場戰役近乎同歸於盡之策略,今天依然讓人肅然起敬。

近日法國東道第一次世界大戰終結100周年紀念活動。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在會上表示,民族主義(nationalism)重新冒起是極危險的。我們或許會想起小說《西線無戰事》,故事以一次大戰為背景,我們從而看到敵我陣營中錯綜複雜的人性關係。當我們回望當下的局勢,這批有關二戰電影,似乎訴說著電影對未來一種寄語。

《黑暗對峙》導演祖韋特(Joe Wright)接受《The Atlantic》訪問時說道:「這是有趣的看法,因為我們製作電影時,英脫歐和美國又選出了新總統。但我的工作講故事,提供一個場景,以及一些問題。」(…..it was very interesting, because as we were making the film, Brexit happened and [the U.S.] got a new president. So the parallels were there, but my job is to tell the story very specifically in the context of what was happening at that time. And to offer up scenarios and questions.)(這一段節錄本人文章〈《黑暗對峙》:一種框架外的歷史觀察〉)

如是,《大君主之役》中的喪屍固然可怕,德軍希望作為無敵戰士,以為攻堅。但同樣的無敵戰士一旦落入美歐盟軍之手,是否可以變成良心戰士。電影結論不可能,因此他們要徹底炸毀他們,讓喪屍兵團成為一種當世的歐美陰謀論。

林援森 博士
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影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