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報章社評節錄4.01

《蘋果日報》

習大大考驗賽伊定律
習近平在史無前例的17萬人抗疫視像會議上誇下海口:「實踐證明,黨中央對疫情形勢的判斷是準確的,各項工作部署是及時的,採取的舉措是有力有效的。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再次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可見他有絕對的理由盡快復工、復產,讓賽伊定律發揮效力,增加供應、刺激需求,以便經濟重新上路。然而現今的中國已非毛澤東閉關鎖國的中國,舉國雖由習大大一錘定音,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顯非其個人主觀意願所能移轉;亦得服膺客觀現實。

《東方日報》

酒店丟空不徵用 疫戰未完已認輸
特區班子棄救香港,中央又愛理不理,回歸至今過於放縱本港管治,任由一國兩制荒腔走板,暴潮後香港死了一半,現在疫潮更加推向末日,現在才四月,經濟已經陷入前所未見低谷,裁員結業不絕,全球疫禍大流行,經濟後遺症會陸續浮現,五月、六月、七月,香港還能再捱幾多個月?黑暴、假難民,疫禍夾擊,經濟不景,失業飆升,滿街乞兒、吉舖處處,餐廳關門,超市架上空空如也,一片亂世景象,前陣子已經爆出有賊搶超市廁紙,隨着疫情日趨緊張,防疫用品值千金,打劫超市易過銀行,超市關門夜後便截劫途人,治安很快將會響警號,香港恐變成罪惡城。尚有三個月便是七一,是以罪案率或失業率創新高來慶祝嗎?

《明報》

「吊鹽水」難應付持久戰 政府須「戰時經濟」思維
疫情同時引爆公共衛生、經濟和金融三重危機,更複雜是三者交織糾纏,出手救這邊,可能加深另一邊危機。西方疫情失控,大批港人從歐美返港,香港輸入病例大增,社區大爆發風險日增,政府為了設法切斷社區傳播鏈,推出嚴厲社交疏離措施,包括限制食肆入座人數及4人以上公眾聚會,對食肆及不少零售商戶均是沉重打擊。放眼英國等地,當局推出嚴厲社交疏離措施之餘,均有補助受影響商戶,諸如代付一定比例薪酬換取僱主不炒人,港府當然亦應提供支援,只要金額合理,相信公眾亦會接受。政府表示會啟動第二輪抗疫基金,再次動用數以百億計港元,協助水深火熱行業及員工。當局應展示誠意,與相關持份者會面,盡快提出一個合理合度的具體援助方案,至於業界亦應明白,疫症當前必須顧全大我,現在不是開天索價的時候,更不應該以罷市作為談判要脅手段。

《經濟日報》

撑企業保就業 工人飯碗最重要
坊間有人提議成立失業救濟金,只要受疫情影響而被裁的員工,憑解僱信申領救濟金。此固然可解失業人士燃眉之急,但恐開了頭,之後難取消,且款項從何而來,恐怕羊毛出自羊身上,牽涉調整稅率,未必獲市民接受。
企業方面,必須設法自救,例如餐飲業可考慮由堂食轉做外賣,提供大幅折扣優惠,以平、靚、正吸引更多人選擇外賣而不煮食,透過薄利多銷繼續營運,並可藉此擴大市場佔有率。

《信報》

搭建臨時醫院刻不容緩
臨時醫院的設備當然不能媲美正規醫院,不過在病床爆滿的情況下,唯有死馬當作活馬醫。部分專家認為,可以考慮放寬出院準則,例如毋須連續兩次測試呈陰性才可出院,以及讓病毒測試仍呈陽性、但病情輕微及穩定的患者返家隔離。顯而易見,將輕症患者放回社區終究存在着傳播病毒的危險,何不把他們安置到臨時醫院處理?率先在武漢搭建的方艙醫院,就是集中隔離輕症患者和康復中的病人,外國的臨時醫院亦是大同小異。

《大公報》

全民抗疫齊出力 商界減租渡時艱  
在商言商,地產界有難處可理解,而困難下願意減租則體現了企業擔當。事實上,租戶與業主是唇齒相依,共存共榮的關係。有目共睹的是,香港地產界大佬向來顧全大局,眼光長遠,應該不會做竭澤而漁、焚林而獵的事情。去年黑暴期間,商界挺身而出,表達反暴力愛和平的立場,其後更有商家推出基金資助受困的飲食業。如若此次商界響應減租,政府應考慮配套的減稅以作鼓勵。

《文匯報》

非常時期要有非常措施 調動一切資源有效抗疫
毫無疑問,內地「早發現、早隔離、聚合力」的核心抗疫經驗同樣適用於本港,而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要有充足的準備,更要有在危難時刻敢擔當的領導者、決策者。本港要打贏抗疫的總體戰、阻擊戰,不論增加隔離床位、檢疫中心和醫療必需品,都需要調動一切社會資源,而做到這一點,就不能僅僅依靠醫管局、衛生署,也不能再受限於平時按部就班的程序。疫情危機不等人,在抗疫的「戰時狀態」,決策和行動都必須打破常規、雷厲風行。這才是為政者在非常時期應有的非常擔當。

《南華早報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We can all help ease burden on hospitals
The strategy, ultimately, is to break the infection chain by strictly observing quarantine and social distancing. The rules on social distancing will play a vital role in the coming weeks, but will only prove effective if everyone plays their part.
The jailing of three people on Monday, with sentences ranging from 10 days to three months, for violating quarantine orders is a timely reminder of the severity of such actions. It is also good to see police enforcing the new restrictions on public gatherings as well as measures at bars and restaurants. The somewhat belated steps by the government to curb hundreds of infections arising from those returning to the city from now badly hit countries means everyone has to pay a higher price in the strug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