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報章社評節錄10.19

《蘋果日報》

香港經濟逐步走向末路
然而,深圳的「奇蹟」其實沒有建立甚麼制度優勢,靠的仍然是特惠政策,是北京當權者投入不成比例的巨大投資;靠的仍然是吸取全國各地人才、資本。深圳這種倚賴投入超額生產要素「催生」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可能持久,很快就會跌入資本效益及回報越來越低甚至變成負數的困境。再加上北京與整個西方陣營關係不斷惡化,美歐正對中國創科企業處處設防,甚至提出制裁。深圳能否繼續吸引國外人才、資金、技術可是個大疑問。而在內外發展都遇上樽頸的情況下,深圳「奇蹟」隨時像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東亞小虎(泰國、印尼)般褪色,甚至可能陷入巨大危機。

《東方日報》

深圳改革衝着來 香港斯人獨憔悴
最令人搖頭嘆息的是,港府廢官至今仍是毫無危機意識,仍在奢談擔當大灣區「超級聯繫人」,林鄭甚至揚言不介意香港被深圳爬頭,又指深圳人口和土地比香港多,發展阻力比香港小,擺出香港「愈做愈縮」乃非戰之罪的賴皮模樣。其實,世界沒有魔術棒,深圳奇迹不是偶然,而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香港投入創科的資金只有經濟產值的百分之零點七,同深圳的百分之四根本無法相提並論,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慨嘆本港創科發展與應用均出現失諸交臂的情況,總算面對現實,但亦需捫心自問,歷屆政府為推動創新科技做過甚麼?當深圳湧現大批尖端企業,如華為、中興、比亞迪、大疆無人機的時候,港府說了多年的河套區科技園仍然是爛地一塊,這意味甚麼,還用問嗎?

《明報》

福島核污水為患 排放海洋爭議大
日本官方專家認為,核污水經東電採用的過濾系統處理後,所有危險輻射物已去除,至於未能去除的放射性物質氚,日方堅稱「無害於人」,又說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認為日方氚水處理方式,「符合國際專業要求」,排放入海是「傷害最小兼最符合成本效益」,比起另一方案,即透過蒸發排放入大氣「更安全」,云云。氚對人類是否有害存在爭議,有科學家認為,氚所釋出的放射能較弱,無法穿透皮膚,沒有確鑿證據顯示氚會損害人體健康,不過亦有論者認為,透過呼吸、食物或食水吸收氚會有害人體。無論如何,如果日方認為這百多萬噸核污水過濾後已非常安全,不會對人體有害,大可在國內作其他用途,沒必要排入大海,給外界留下「己所不欲施予人」的觀感。

《大公報》

主動對接政策 迎接发展機遇
深圳特區新一輪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其意義及重要性絲毫不亞於四十年前那一次,對香港而言,無異於又一個重大機遇來臨。以昨日公布的內容為例,涉及諸如粵港澳大數據建設、完善國際法律服務、放寬國際新藥準入、境外專業人才執業、地方政府債券发行、優化生態環境管理等,幾乎每一項都意味著香港可发揮重要角色。以國際仲裁為例,是香港法律專業人士的千載難逢、大展拳腳的機遇,絕不能錯過。

《文匯報》

加強防疫準備 兼顧落實「旅遊氣泡」
香港與新加坡達成「航空旅遊氣泡」原則協議,燃點起本港旅遊復甦的新希望,旅發局正緊鑼密鼓研究機票、酒店等優惠吸客招數,力求「旅遊氣泡」落實時一炮打響。同時本港「健康碼」推進亦再傳好消息,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昨表示,「健康碼」工具的籌備工作早已完成,正等待特區政府按疫情發展,與內地相關部門商討開通時間表。若能盡快有序恢復與內地的跨境往來,無疑為本港經濟復甦注入強勁動力。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南華早報》

Police and councillors should hold their fire
The opposition members are convinced that police enforcement actions are within the councils’ purview. However dissatisfied they are with the police responses, they should not surrender the opportunity to hold officials accountable for perceived wrongdo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