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團結香港基金倡 長洲南填海

由前特首董建華牽頭成立的團結香港基金,發表本港房屋土地供應研究報告,建議大規模填海及推動公私營發展。當中包括建議,政府重啟大型填海計劃,在長洲南大規模填海、興建人工島,用作搬遷現有葵涌貨櫃碼頭,以騰出用地興建住宅。

團結香港基金的報告指,本港土地嚴重短缺,導致過去十年樓價急升,香港競爭力下降,建議在長洲以南填海二千公頃發展人工島,將所得土地用作搬遷現有的葵涌貨櫃碼頭,而貨櫃碼頭原址則興建住宅。

報告又提到,私人發展商持有大量新界土地,建議政府推動公私營合作,設立完善的補地價和改劃制度,協助釋出土地用作興建資助出售房屋。基金提議,將現有監獄及政府設施搬遷至蒲台島;在南丫島、屯門及將軍澳填海擴建並建設新市鎮,並按基金提倡的「補貼置業計劃」興建公營房屋。

基金亦建議政府設立機制,試行與私人土地擁有者合作,在城市規劃及補地價等方面提供政策配套,促成私人土地擁有者在選定發展範圍興建住宅項目。而私人土地擁有者需要撥出某個百分比的土地,讓政府發展資助出售房屋。

Comments (4)

  1. 黃梓朗 WONG TSZ LONG

    香港的土地問題的確嚴重,但萬萬不能只顧發展而忽視環境和保育,近年多項基建發展已對香港的環境和文化做成很多破壞,因此作大規模填海必須三思。

  2. 作為一個左派的智庫,是次的建議似乎只為呼應候任特首的政綱,完全沒有考慮過措施的可行性。在全球各國都開始注重環保的時候,落後的港府仍只著眼於經濟發展。填海二千公頃,總不單是事後所謂的生態補償區或其他補償措施就能復原破壞。如果真的想要地,政府硬起腰板收回棕地、私人俱樂部和被濫用的慈善團體用地不是更快更直接嗎?

  3. 張怡 CHEUNG YI

    填海能有效克服經濟發展中土地不足的瓶頸。香港可以參考日本、新加坡和美國採用的「不浚挖式填海方法」,大大減少浚挖和棄置淤泥。此填海法日後可廣泛運用於填海工程,相信技術上亦會不斷優化,消除環保人士的疑慮。

  4. Chan Chun Kit

    香港的土地嚴重不足,填海增加土地似乎是唯一的方法,但我認為不能只顧發展而忽視環境和生態,近年多項基建發展已破壞香港的環境,例如機場三跑工程令中華白海豚數目急跌,我們總不可以設立生態補償區就能復原破壞,因此我認為發展環境和生態要保持平衡。

Comment here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