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議題

亞投行後的政治博奕

【社會議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自去年底正式開始啟動,21個國家在北京正式簽署《籌建亞投行備忘錄》。本來美國向盟友施壓,欲阻亞投行影響自己領導地位,惟英國亦在今年3月中申請加入,其後多個西方國家也「衝破心魔」,地位特殊的香港和台灣也表明了意向。

美其名是投資亞洲地區不同基礎建設,實則意在打破美國領導的世界銀行(世銀)和國際貨幣基金(IMF)組織壟斷的,所謂「新型大國關係」,其實與冷戰時代沒有分別。

世銀和IMF的貸款,其實是「左手交右手」,美國借錢予發展中國家,讓他們買自己的貨物,奠定自己對該國的影響力,兩者亦因而惡名昭彰。中國正是看上這一點,實行「肥水不落別人田」,把美國一套或多或少照搬過來,用錢鞏固友好關係,猶如冷戰時代,由美蘇兩國牽頭的歐洲復興計劃和莫洛托夫計劃翻版。另外,光看成員名單其實也令人忍俊不禁,諸如孟加拉國、柬埔寨、老撾、蒙古、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等國要「投資亞洲發展中國家」,其實不是投資自己嗎?

美國「最緊密盟友」英國申請加入,意味歐洲多國都開始重新審視與美國關係。加入亞投行,不一定是考慮金錢利益,而是不得不重視崛起的中國,「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被視為金科玉律,加入亞投行便是分散「風險」的舉動。

致力「賣台」的馬英九總統也不惜自貶地位,以「Taiwan, China」名義,由「國台辦」向亞投行轉交意向書,但後來群情洶湧要度「不得自我矮化」,改為同時直接向亞投行籌備處遞交意向書。服貿一役,馬總統不單沒有吸取教訓,反而變本加厲。說害怕被邊緣化,但加入亞投行卻是「寄人籬下」,就算在經濟上可以分一杯羹,但政治上台灣肯定將會「窮得只有錢」,未來一定要看中國面色。

至於香港,特首梁振英已經放話,指希望泛民不要在參與亞投行上拉布。不過,香港不得不正視自己的財政狀況,財爺多番強調結構性赤字,如果動輒拿數百億出來立「投名狀」表忠,香港會否得不償失?如果不能確保得到合理息率及回報,亞投行這「畀面派對」,香港有沒有本事加入?畢竟前車可鑒,高鐵已經付了近千億。另外,如果兜兜轉轉又投資在中國身上,《基本法》是否容許又是一大隱憂。

潘朵拉的盒子一開,便不能輕易閉上。李光耀在回憶錄告誡國人,別往中國內地開設公司,「一旦在內地開分支,你便成為他們一分子,他們對你便有呼之則來揮之便去的期待,結果可能不歡而散。」香港已經很明顯了,首富也開始拋售中國資產,各國反而要「漏夜趕科場」?

新加坡本身也加入了亞投行,識時務者為俊傑,與中國保持友好關係無疑是明智之舉,但「跟車太貼」,很容易便會「車毀人亡」。所謂合作共贏,其實是你不合作我要你輸。唇亡齒寒,歐盟國家即使靠亞投行拉倒了美國,仍要依附於中國,真的會更好?與其向中國靠攏,不如想辦法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