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專題報道

【雨傘3周年】爭取民主和平抑或強硬 佔中3周年紀念參加者有不同看法

記者:范育霆

雨傘運動結束後,每年的9月28日都會有團體在金鐘的「連儂牆」舉行紀念活動。今年紀念活動的一些參加者,對於爭取民主應採用和平抑或強硬的方式,有不同意見。

退休人士姜錫強,在當年雨傘運動之初,有到場支持佔領人士。他認為,現時市民表達民主訴求的手法過於溫和,不能夠在政府身上得到回應。因此,日後的運動即使以更加暴力的手法抗爭,亦無不可。示威者要有「犧牲性命」的準備,不然就沒有抗爭的空間。

雖然姜錫強贊同用激進的手法抗爭,但他認為,不論採用軟或者硬的方式,爭取民主的各個陣營應該連成一線,有計劃地去進行抗爭。

在本港大學任職兼職講師的Dr. Tierney Sean Michael接受訪問時表示,他3年前雖然沒有到場支持佔領行動,但一直有觀看電視新聞直播,給予精神上的支持。他主張持有不同立場的人,以理性的態度透過商議去決定香港民主發展的去向,不認為採用激進的方式可以成功爭取民主。但他又認為,要是政府以強硬的方式作回應,民間便不應該採取過於軟弱的態度,而應即時以同樣的方式應對。

不過,當年在金鐘留守79日、不願意公開姓名的待業人士Peter(化名)認為,爭取民主要以「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態度進行。現時部分團體以「硬式」的或激進的手法表達意見和抗爭,只會令到政府有更多的藉口打壓民主運動;而激進手法只會令到爭取民主的人士被定性為「暴力分子」,令到日後的抗爭行動更難發展下去。他說,香港人要有計劃地「軟硬兼施」,才能夠爭取到民主。

Peter在3年前守在最前線的位置,他說為的是保護留守學生。他認為在雨傘運動後,香港很難會再有類似的大型佔領行動,因為政府「秋後算帳」,目的是為了令抗爭者感到「恐懼」。

黃瑋殷是一名從英國回流到香港的自由新聞工作者,3年前她亦有到場參與佔領行動。她認為雨傘運動結束後,香港民主路上存在不明朗的因素,市民已經沒有足夠的力氣再次進行如雨傘運動一樣龐大的運動。即使如此,她認為市民應該繼續以和平的手法進行示威。激進的手法不能帶來民主,只有是以和平商討的方式達成共識,才能夠有真正的民主。

Dr. Tierney Sean Michael(左)及黃瑋殷。